慈晓客户端记者 丁洁
2024-08-14 16:42 0.88万
“太阳当空照,花儿对我笑......”在遥远的印度尼西亚巴厘岛,熟悉的中文歌旋律悠扬响起。学生用带着印尼口音的中文,朗声唱着这首童谣……这幕中外交流的和谐画卷中,慈溪姑娘史凌云留下了自己的印迹。
今年暑假,北京外国语大学组织了一次为期五天的“国际义工支教活动”,学生跨越重洋,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异国他乡。史凌云得知活动后,第一时间报名参加。想到要与异国的孩子分享中国汉字、诗词、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,她认真准备了许多中英双语的课件。
润物无声,让中华文化“被看见”
“我们的课程主要围绕传统文化展开,重点介绍了春节和书信文化,以中文授课为主,辅以英文解释。”文化差异必然会带来教学上的挑战,史凌云笑着告诉记者,“起初,我们了解到学生们有英语基础,但接触后发现他们的英文水平实在有限,我们对印尼语也不甚了解,所以我们只能连比带划。”幸运的是,他们发现班上有个小男孩十分聪慧,能最大程度理解意思,并进行翻译、转述。
“吉祥如意,means good luck,Semoga sukses(印尼语,译为吉祥如意)。”
“中国人过年会给孩子发红包,Uang(印尼语,译为钱)。”
印尼的孩子们很快对中国这个东方大国产生了极强的兴趣,纷纷学着史凌云的口型发音。一声声“吉祥”“福气”很快让教室气氛温馨活跃了起来。
在教学之余,史凌云及其团队还为当地学生带来了中文歌曲和手工课程。无国界的音律、精致的手工作品,在印尼的孩子们心田里种下了友谊的花苗。
跨越山海,相遇即意义
“大家不只是师生,更是朋友。”回忆起短暂的支教经历,史凌云特别提到了孩子们向她分享的生活点滴。
“这是一所职业学校,很多学生都希望能成为厨师,他们会分享自己做菜的视频和图片给我们看。”节日庆典时献给祭司的烤乳猪、被称为“印尼国菜”的仁当牛肉……史凌云惊讶于学生们的手艺,学生们也向她热情推介当地特色菜。
在这段有限的时光里,每一天都显得尤为珍贵。“其实他们每天都会有意识与我们告别,班长甚至在第一天就开始忧愁着我们终将到来的离别。”史同学的话语中流露出不舍,“最后一天,他们为我们表演了当地的特色舞蹈,也拍了许多合照,希望能留住这段美好的记忆。”
她表示,每一次相遇,无论短暂还是长久,都有它的意义。穿行在异国的街头,和不同文化、不同肤色的人栖身一隅,一起仰望星辰,一起沐浴阳光,一起唱起中国的童谣......这些美好瞬间都将在记忆中闪着耀眼的光。
出走世界,回望自己
“教学结束后,我们会在印尼的街头散步,往来在人群间,好像就跟往常一样。”回忆起那段时光,史凌云坦率地表示,异国他乡,或许也没什么不同。
天光熹微时,弥散的,是一样的云烟雾霭;日薄西山时,跃动的,是一样的金色海波。
“第一次接触支教,达成了从学生向老师的转变,这无疑是新鲜的,也是具有挑战的。”史凌云感慨道,“从被动接受知识,到反向输出,体会到的不单单是那种成就感,还有能够传播中华文化的自豪和满足。”
当前,越来越多的慈溪青年、中国青年正在世界范围内播撒青春力量,从中国出发,在探寻世界的脚印中更加清晰地回望来路,向心中的远方走去,直至星辰大海。
编辑:丁洁
网友75717
2024-08-20 ·来自浙江
跨山越海走向世界
Erin
2024-08-16 ·来自浙江
跨山越海走向世界
网友87167
2024-08-16 ·来自浙江
中国出发,在探寻世界的脚印中更加清晰地回望来路,向心中的远方走去,直至星辰大海